《天氣之子》觀後感

—為了妳,我願與世界為敵 —

威利魚
8 min readSep 23, 2019

整體來說,我個人對於《天氣之子》的評價是高於《你的名字》的。

原因其實還蠻簡單的,這次的敘事風格比較接近我認識的新海誠。

《你的名字》對於新海誠而言是一部實驗性質的作品,透過它向大眾表達他不再是一個只會用影像寫散文的導演,更是一位能夠玩劇情的導演。優秀的畫面、RADWIMPS的音樂烘托、鮮明的角色刻畫、透過劇情帶給大眾的災難危機感,新海誠透過這項實驗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在《你的名字》中,我個人覺得最大的敗筆在於:觀眾很難透過整體的劇情了解到,到底、到底為什麼瀧和三葉會喜歡上彼此?這點在寫這篇文章的當下回想起來,還是十分難以理解。

《天氣之子》的主線劇情十分十分的中二且幼稚 — 這是看完的第一個直接想法。在《天氣之子》中,畫面比《你的名字》來說又再更上升一個檔次,雖然這整部片都在下雨,下到觀眾都快發霉了,但這更顯得久久因為陽菜而放晴的那幾幕"新海誠"畫面的亮麗且珍貴。儘管主線劇情單薄,又沒有《你的名字》那種在瀧發現隕石毀了小鎮心情上急煞的轉折感,但他很簡單且清楚的描述好了每一個角色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帆高與陽菜是如何走進彼此的生活圈、依賴上彼此,並導致了帆高會做出那樣的決定。值得一提的是,最後圭介大叔也跟著做出同樣決定的那個剎那,突然我很能懂他的情感轉折而眼角泛淚。但隨後又馬上因為凪的的舉動而噗哧大笑,雖然笑完的當下覺得這個笑聲大得有點不會閱讀空氣…明明是劇情緊張的時刻呀……

簡而言之,對我來說《天氣之子》更勝於《你的名字》原因就是對於角色情感的刻劃,更能得我心,就是那麼簡單。

在音樂上,這次換RADWIMPS想做實驗了;在《你的名字》中,可以說是利用了很多弦樂的元素去帶動整體劇情的發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透過懸吊在那邊的長音弦樂帶給觀眾心懸在半空中的不安感,再透過重複在重要劇情點出現的小品鋼琴主旋律來去表達瀧與三葉相見時間的彌足珍貴。

可以說《你的名字》劇情的成功,一半得歸功於音樂。

但在《天氣之子》中,除了透過上述招數來推動劇情,RADWIMPS更是加上了管樂、合唱等新的元素,甚至在主題曲中透過疊加的層次來去製造碩大的空間感, 非常符合這次《天氣之子》所要帶給大家磅礡與一望無際的感覺,這次的配樂可以說是十分的"天空"。前面提到的畫面的陰鬱與放晴,也很好的利用了配樂做出了反差。也就是這次的配樂著重在給觀眾強烈的畫面帶入感。

但這次的配樂中就沒有像三葉のテーマ是這種只要看過《你的名字》就一定會記憶深刻的純音樂BGM。《天氣之子》則把這種渲染力留給了幾首主題曲。我最喜歡的グランドエスケープ與非常洗腦的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都順著劇情融合了"天空"的感覺進去,但其餘BGM並沒有太多的記憶點,十分可惜。另外,這次的主題曲也都變得比較溫柔,沒有像前前前世或是夢灯籠給人很繁雜的感覺。

劇情主線而言,則是《天氣之子》比較弱的部分了。

《你的名字》透過轉折的劇情搭配上喧囂的音樂,給觀眾一種都市的忙碌感,且其劇情的確也十分充實。但在《天氣之子》中,搭配上溫柔、無垠的音樂,與其搭配的劇情結尾以及其所想傳達的概念而言可以說是給觀眾十足的撫慰;但中間的邏輯漏洞、鋪陳不足則是讓人詬病的點。

細節的部分在下面的無雷感想再談吧!

以下是有雷心得,請斟酌觀看喔!

美麗的防雷頁

先來說說我對於這部作品最大的批評好了:劇情設定。

即便我對於《天氣之子》中人們建立起關係的手法相當滿意,但各個角色自身的描寫卻不夠鮮明。

一樣舉前作《你的名字》為例,觀眾可以知道瀧就是一個為了生活努力打工存錢的都市小孩;而三葉就是一個時時刻刻嚷嚷著想要生在都市生活,不喜歡受到陳腐包袱限制但偏偏又生在最傳統巫女家庭的鄉下女孩。這兩個角色本身就有很完整的故事與角色結構。

但在《天氣之子》中:帆高來自哪裡?為什麼要逃家?雖然可以說臉上貼的OK蹦是被家暴的證明,但為什麼不閃過幾個畫面來更清楚的交代與刻劃這個角色在家鄉到底受到多大的屈辱所以要逃家呢?明明一開頭在船上完全有很多時間可以交代這個部分的,卻只交代了讓帆高和圭介大叔相識這個主線劇情而已。另外關於圭介大叔一直被說『帆高很像年輕的你』,但也只是說這句話本身而已,到底像在哪似乎也沒有透過其他的畫面來交代,這很大幅的減少了最後圭介大叔幫帆高擋住警察以讓他去解救陽菜這個決定的說服力以及情緒的渲染度。

《天氣之子》走向主線劇情的過程中,有著《你的名字》的輕鬆日常,這個部分是我很喜歡的 — 無依無靠的帆高因為遇見陽菜而找到自己在東京的重心。但在從輕鬆日常切換到主線劇情(也就是發現陽菜身為晴女是有代價的)這個過程的鋪陳不足。《你的名字》中很巧妙的連結了結繩,時間之繩,再來是靈魂連結,最後到瀧與三葉的連結(緣分)。但這般精巧的詞語鋪陳在《天氣之子》中則完全沒有,陽菜身為天氣巫女的設定非常薄弱,只有採訪到的不知道哪來的老頭敘述了一番,最後才爆出了陽菜身為活祭品的事情。這很明顯是想要帶給觀眾類似於《你的名字》中隕石毀了糸守町的重大劇情轉折,但瀧畢竟是費了好大的一番功夫才和三葉相見啊!帆高不過就爬上了屋頂然後走過鳥居就找到陽菜了,導致觀眾會有一種:『甚麼?就連不是天氣巫女的帆高都可以穿過鳥居而進入到”天空”之中嗎?』的感覺。這方面就是陽菜身為天氣巫女的設定上的不足了。

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天氣之子》在設定上有諸多邏輯缺陷,造成整部片的劇情脈絡斷斷續續的。儘管有聽聞新海誠有用原作小說補足些許設定,但電影本身就應該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作品,應該要可以完整的交代故事。就像《你的名字》中,即便不用看完小說也可以知道三葉爸爸從政的原因,以及對該作中女巫的靈魂交換事件是知曉的。這是透過一句台詞,或是一些閃過的投影片畫面就可以作到的,只能說《天氣之子》的巧思不足。

來聊聊我最有感觸的劇情片段。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天氣之子》中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帆高舉著槍,對著追捕他們的警察誓死抵抗時,圭介大叔突然想懂了帆高此時再也沒辦法見到陽菜的無奈與失落感,憤而抵抗原本屈服的警察們。有人說圭介大叔此時想著的是他的女兒,但我那時在腦中一閃而過的是每一次圭介大叔緊張、無助地面臨選擇時搓著結婚戒指的象徵對象 — 他在另一個世界的妻子。

想到這點我就忍不住情緒潰堤了。

帆高只不過是想要去拯救那個曾經拯救他的人,那個在他最無助、最低潮時對他伸出援手的人。明明就近在咫尺,只差臨門一腳了,卻受到這樣的阻攔,這麼做真的錯了嗎?或許圭介大叔當時是這麼想的吧。圭介大叔在失去妻子之後,又面臨著失去女兒監護權之痛,他十分能夠理解帆高此時的無力感,以及他想要對這個世界反抗的吶喊。這時圭介大叔唯一能夠呼應帆高的應和,就是也起身對抗著擋在他們面前的高牆。

儘管在看完電影的第一個時間點覺得,這樣想也太中二、幼稚了吧?但又不免被隨之而來的內疚感搧了一巴掌,這個內疚感起因於過度社會化的直覺反應。有時候被社會框架住了,被社會教導著應該以大局為重,被社會馴化著應該以團體為重。但當我們這麼對社會時,這個社會又是怎麼回報我們的呢?

這個世界是井然有序的,但井然有序的背後真的是對的嗎?選擇紊亂,難道是錯的嗎?像帆高那樣不顧旁人眼光,朝著自己所知道的目標在不符合常理的軌道上奔跑,儘管被大家以『你在幹嘛啊?』的問題投擲著,但難道這樣又是錯的嗎?

我想這是新海誠這次主要提出的問題。

在帆高選擇解救陽菜後,反抗著警察(社會)的他們肯定得面臨到來自於它的懲罰,而這個世界也因為這個選擇產生了巨大的蝴蝶效應 — 東京因為連續三年的大雨不止而沉到了水底。但在沉到水底後,這個世界依舊運轉,它自動地找到了再一次的平衡。

我想新海誠試著溫柔地在《天氣之子》中給出了這樣若有似無的答案:世界不會因為一次的選擇而毀滅,但你有可能因為一次的後悔而扼腕終生。新海誠或許是想透過這次的作品告訴我們,面對這樣不一定照著你心中的模樣旋轉的社會,或許我們仍得對其屈服,但我們能夠選擇勇敢,勇敢的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情緒 —

— 不論它是雨,是晴。

這次《你的名字》的彩蛋有點太明顯,明顯到跟本就把瀧和三葉當成了這個宇宙中的人物了。這次在《天氣之子》中,除了彩蛋外,很多場景讓人很有的既視感;在島上騎腳踏車很有《秒速五公分》的感覺,而那個逃生梯則很《言葉之庭》,不曉得新海誠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呢?或許他想要構築一個新海誠宇宙也說不定(笑。

另外,可以確定的是新海誠很想鎖定青少年族群作為概念的傳播對象,畢竟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把『反抗』的元素加到電影之中了 — 無論是在《你的名字》的炸電廠或是在《天氣之子》舉槍誓死不從。

我想這次《天氣之子》並說不上是一個一百分的作品,如前文提到的,它有諸多劇情上的缺陷,但這仍是一次好的嘗試。這次的作品有種犧牲召喚的感覺,多了一些缺陷,但也多了一些優點。

作為新海誠粉絲的我,仍會繼續期待下一部他的作品帶給我的感動與省思。

--

--

威利魚
威利魚

Written by 威利魚

隨手寫寫自己喜歡的文字,做為某種自我療癒。

No responses yet